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整合與旅游資源再利用
详细内容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整合與旅游資源再利用

时间:2023-04-13     作者:張浩宇1-2 陳琳1-2 1.三亞學院國際設計學院;2.三亞學【转载】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整體的保護與再利用工作目前依然存在資源分散、規模較小、多頭管理、創新不足等問題,因此,如何合理地對不可移動文物資源進行整合與再利用,是當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當前,三亞市政府正在積極推進高質量現代化旅游業發展以及海南省自貿港建設,因此,深挖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創新“古建筑+旅游”融合發展路徑,落實中央“自貿港建設”與“文物保護”雙重任務部署,對不可移動文物資源保護與再利用而言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1]。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現狀概述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現狀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后,三亞市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04處;最新一次(2020年6月)普查結果為230處;隨后重新對崖州區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2022年6月),最終建議保留136處,三亞市共175處(該數據尚未最終核定,僅為研究團隊根據《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中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標準以及文物管理歸屬等相關依據列出的文物現存數據),如下表。

       三次普查后三亞市各區不可移動文物分布對比表


崖州區

吉陽區

海棠區

天涯區

2022年普查(尚未核定)

136

14

14

11

2020年普查

191

14

14

11

2007年4月—2011年12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262

15

16

11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現存問題

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至今,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為:1.人們缺少文物保護意識,對建筑本體進行改造;2.文物分布過于散亂,管理維護困難,導致部分文物本體遭到破壞;3.文物歸屬不清晰,存在文物點既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又同時屬于歷史建筑的問題,考慮到管理責任的歸屬與文物價值,最終建議將部分文物點歸屬于歷史建筑由住建局進行保護管理。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對策

加強文物保護部門建設,提高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專業水平。文物保護工作的效果與文物工作者密切相關,因此需要壯大文物保護團隊,提高文物線下巡查團隊的效率。定期檢查不可移動文物的保存現狀及其周邊環境景觀和風貌的保護狀況,及時更新文物保護手段,利用監控軟件等方式進行線上文物巡查,以便節約人力資源,提高效率,更好地進行文物管控。在不可移動文物所在地公布舉報電話,并制定相關的獎罰制度,督促群眾進行監督[2]。

       文物保護宣傳不能盲目地將文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灌輸給大眾,需要考慮大眾對文物保護的理解能力與接受程度,應當有針對性地、科學地開展文物保護宣傳。一要向縣、鄉(鎮)領導進行宣傳,讓其了解不可移動文物具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并向其普及國家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政策,以便其更好地支持并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二要向不可移動文物的使用者進行宣傳。據統計,不可移動文物中宅第民居較多,這也證明不可移動文物絕大多數都是居民的私有財產,為了使其改變其固有的宅居“用不上、修不起、碰不得”的認知,相關部門應向居民宣傳其理解范圍之內的文物保護相關知識,并及時發放古建筑破損維修補貼,使其主動承擔起保護不可移動文物的重任[3]。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整合策略

       通過“點、線、面”策略對文物資源進行合理整合。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分布零散,每個區域都分布著不同類型的文物遺跡,三亞市文物保護部門應當對文物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與整合,厘清不同類型文物出現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因素,以便更好地保護與管理文物資源,深挖其本體價值與文化內涵,這樣可以避免文物保護“頭重腳輕”甚至遺漏部分不可移動文物等問題的出現。各級文物保護部門之間應建立起協作關系,與地域建筑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專業人員及文物保護專業學者等一起編制《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利用總體整合規劃》,并通過“點的開發利用”“線的主題探索”“面的整合規劃”提出多種不同的策略建議,以便更好地保護、管理文物,挖掘文物獨有的價值[4]。

       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與旅游融合方案——以崖州區為例

文物與旅游融合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無法平衡兩者的需求。筆者建議開發一個圍繞文物保護,以“復活”文物價值為主的旅游產品。利用新的技術最大可能地延長文物的壽命并“復活”其原有價值,最后在遵循保護文物本體與歷史環境原則的基礎上對外開放,根據不同文物的功能類型設計不同的文創產品與宣傳活動,將文物旅游資源化、文物資源產品化、文物旅游產品形象化以及文物旅游形象市場化。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文物本體與歷史文化環境不遭到破壞,又可以很好地“復活”文物原有價值,提升其對游客的吸引力。

       點的開發利用

        歷史沿革

        張家大宅于清代建成,在民國時期得到擴建,因此融合了清代和民國的建筑風格,其有兩種建筑風格的門樓。2010年8月,張家大宅被列為三亞市政府公布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建筑,2012年由三亞市政府撥出?钸M行修繕。2015年11月24日,入選為海南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布局

張家大宅整體建筑形制呈兩進的合院格局,占地面積約1042平方米,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整個院落呈嚴格的對稱布局,中軸線一端是堂屋,另一端則是照壁,左右開間和左右廂房均對稱布置在中軸線兩側,門樓坐西朝東,主屋(明間、次間)建于民國時期,后堂為清代建筑,東西廂房正對,面闊三間,與回廊、后堂形成一個封閉的庭院。

價值分析

歷史價值。保平村張家宅始建于清代晚期,是保平村張姓大族的宅居,于民國時期進行擴建,因此其兼備清代與民國建筑風格,對研究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宗族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藝術價值。清朝時期建造的門樓,門樓的正中間刻著一個古體的“壽”字,呈圓形。在“壽”字上方,一幅立體書卷展開,卷上一只公雞栩栩如生,如在打鳴一般,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科學價值。張家宅建筑整體工藝考究,為崖州清代至民國傳統民居中最具特色的經典范例。其有兩個門樓,一個建于民國時期,另一個為晚清時期的樣式,是對比清代建筑和民國建筑的重要案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社會價值。保平村張家宅建筑群是清末民初當地社會文化的縮影,作為當地的歷史遺留物,其形象地展示了崖州地區清末民初的宗族文化。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保平村張家宅,對于崖州區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5]。

       活化策略

       根據張家宅保存完整的建筑形制布局以及其較為完整的崖州區傳統生活記憶,該點可作為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古建筑中“技藝”與“鄉愁”主題路線的代表文物點。在不破壞文物本體以及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對其內部進行展陳與節日活動策劃設計,可分為兩部分。

“技藝”。以三亞市古建筑的傳統建造技藝為主,如三亞市古建筑中屋面的樣式及介紹、木構架的種類及介紹等內容,再配合相關的節日,組織相關專業的學生或對此感興趣的人們進行參觀游學。

“鄉愁”。以三亞市崖州區傳統非遺為主,如崖州民歌、黎族打柴舞、崖州藤壺等內容,再結合相關節日,讓游客以及在崖州區長大的居民認識和回憶崖州區傳統的生活方式。

       線的探索挖掘

       深挖建筑的價值并對其進行延伸后可以發現,眾多零散的文物點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基于這些擁有內在聯系的文物點開發出各種各樣的主題路線,既能幫助游客從不同角度了解相同的主題內容,使游客增加對文物的了解,又能根據明確的主題路線設計主題文創產品與宣傳活動,提高崖州區文物旅游的經濟效益。

例如上文提到的保平村張家宅,深挖其價值后可以發現這一不可移動文物具有完整的崖州傳統建筑形制與古村落傳統記憶,因此可根據其開發“傳統村落文化旅游路線”。同時,和保平村張家宅擁有相同價值的文物還有許多,如,對探討海南教育史,特別是民間創辦學堂的歷史、起源發展、建筑形制等有一定研究價值的“三姓義學”學堂;建筑格局和文化內涵與一般傳統民居有一定的區別,具有特殊性和文化性歷史背景的林纘統故居;崖州獨特的先賢文化和“貶官”文化的代表,所體現的歷史價值已成為天涯文化重要內容的盛德堂?筛鶕@些具有崖州歷史傳統特色的建筑規劃“鄉愁”主題旅游路線:保平村張家宅(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展示)—“三姓義學”學堂(崖州歷史教育文化展示)—林纘統故居(崖州名人故居文化展示)—盛德堂(崖州傳統祭祀文化展示)。

       面的整合規劃

       海南的傳統文化依附于久遠的歷史文化空間,崖州古村落是海南最寶貴的歷史財富,而挖掘、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是古村落開發的主要著力點。因此崖州區可以通過古建筑保護、環境恢復、節事活化、工藝傳承、藝術弘揚、民風體驗、旅游紀念品和民宿客棧開發等多種形式對古村落文化遺產進行活化,增強游客在傳統文化景區的體驗感。

崖州區文物資源豐富,可以利用現有的文物資源進行相關內容的展陳與主題路線設計。

       展陳設計

       傳統民居文化展示區。主要展示崖州傳統民居建筑的價值,崖州本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與文化,傳統建筑布局以及較為完整的屋面、木構架、飾畫等的展示圖與解析圖等。

革命先烈英雄事跡展示區。主要展示崖州革命先烈的生平與英勇事跡等。

特色文化街展示區。以騎樓建筑群為主,展示崖州的商業文化,如鐵具打造工藝、木雕、石雕、紡織工藝等。

       路線設計

       除上述的“鄉愁”路線外還可以制定以下路線。

    “僑鄉”主題旅游路線:以騎樓建筑為主,結合傳統手工藝品打造文化創意工作室,如利用藤編技藝、金銀飾品制作工藝、鐵具打造工藝、木雕、石雕、紡織工藝,開發具有崖州古鎮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帶動旅游發展。

    “紅色”主題旅游路線:以崖城革命烈士紀念園+梅山老區革命烈士陵園打造紅色旅游路線。每個革命文物都見證了一段歷史,每段革命歷史都需要后代銘記與傳承,此路線是為了打造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可適當收取一定的參觀費用與導游講解費用;征求村民意見,對不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的宅居進行開發,適當引進一些餐飲和酒店品牌,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餐館和民宿,進而吸引當地人回村就業,改變空心村的現象,豐富崖州文化旅游內容,提高游客的體驗感,保護與傳承崖州區的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

       結論

本文根據前期對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現狀的研究,發現目前三亞市文物保護與再利用面臨著文物過于分散、保護措施不夠完善、公眾缺乏對文物保護的認識與積極性三大問題。借助當前三亞市政府積極推進高質量旅游城市建設的大環境,以及在海南省自貿港建設的政策加持下,通過“點的開發利用”“線的探索挖掘”“面的整合規劃”,提出可供參考實施的不可移動文物整合保護與再利用的具體措施,以解決當下三亞市不可移動文物面臨的問題,爭取探索出既能保護文物又能提高公眾文化自信的文物保護與再利用策略。

 

       參考文獻

      [1]陳琳,陳曉龍.文化+旅游背景下崖州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利用思考[J].城市住宅,2020,27(03):56-59.

      [2]植中堅.“三普”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2(12):216.

      [3]姜勇.試析低等級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利用——以哈爾濱市雙城區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8(04):232-233.

      [4]張建濤,閆曉華.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建筑價值延續與“復活”——以鄭州司趙火車站保護與再利用為例[J].中外建筑,2019(01):43-46.

      [5]陳琳,陳博.崖城古鎮建筑及其歷史價值探究[C]//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海南地域建筑文化(博鰲)研討會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08:38-43.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