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湖州書院建筑文化探析时间:2023-04-20 摘要:書院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空間形態和建筑特點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湖州傳統書院建筑歷史悠久,史料中記載唐宋以來湖州傳統書院共有26座,然而歷經千年的流變后,湖州書院建筑文化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其中涉及眾多錯綜復雜的社會與政治因素,使得流傳至今的建筑和相關文獻記載寥寥無幾,無論從文化學、歷史學還是建筑學的角度來看都是比較遺憾的,F通過對湖州書院史料的爬梳,深入探討湖州書院建筑文化,深挖其內在價值和文化精髓,為研究中國傳統書院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論素材。
湖州文脈悠久深厚、意蘊豐富,其文教發展狀況在宋朝一時稱盛,成為全國官學楷模,胡瑗創立“湖學”以來,更是開辟了江南儒學的新境界,對推動浙江地區的文化和學術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程中,有必要揭示宋代湖州書院建筑空間文化傳承的價值,F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調研,力圖對湖州傳統書院建筑文化有一個宏觀認識,以作為今后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書院文化的前期學術積累。 宋代書院的興起與發展概述 宋代書院的興起 宋代是書院的興盛時期,這一教育形式的出現得益于社會和學術環境的雙重作用。雖然三次興學運動推動了官學的發展,但其仍未完全滿足教育和學術的需要,因此社會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教育形式。同時,官府的支持、學術的繁榮以及印刷術的進步也為書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種背景下,士大夫階層積極推動書院的發展,書院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蓬勃的態勢。 宋代書院建筑發展概述 宋代書院建筑的發展和完善受到了當時社會環境的推動,形成了講學、藏書、祭祀和學田四大基本規制,并在南宋時期逐漸趨于規范化。各書院開始制定各種規章制度,以宣示自身的教育宗旨與學術主張。這些規章制度促進了書院建筑功能和空間形態的完備。南宋書院的突出特點在于其擁有規范化的特色建筑群,主要包括講堂齋舍、書樓書庫、祠堂廟宇、倉廩廚房四大建筑模塊。 宋代書院建筑特征 宋代書院建筑是一種融合了民俗建筑和廟宇建筑元素的文化建筑,以民俗建筑為主,強調廟宇建筑,同時具備園林景觀環境。隨著書院制度的完善,書院的功能和建筑類型趨于穩定,空間形態也越來越規整和系統化,形成了院落式空間模式,這種格局也符合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 宋代書院建筑有四個主要特點:首先,建筑大多采用中軸對稱布局,主要由講堂、祭堂、藏書樓等主體建筑構成;其次,在主軸的兩側延伸出多條軸線,有祭祀等功能;再次,書院布局靈活自由,形成居住與學習融為一體的空間環境,齋舍一般布置于主體建筑兩側或次要軸線上;最后,庭院空間布置巧妙,形成園林式書院環境,通過大小不同的庭院,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序列。這種布局和空間設計旨在營造秩序井然、居學一體、庭院園林式的書院氛圍,為古代教育提供了適宜的場所和環境。另外,在書院建筑中,不追求過于華麗的裝飾,而是力求簡約樸素,注重通過嵌碑立石、命名題額、匾聯語錄等方式,創造出雅致文化的氛圍。這些元素不僅是書院建筑的裝飾,更是表達書院文化內涵的媒介。 宋代湖州書院建筑發展概況 目前關于宋代湖州書院的記載并不多,在《湖州市志》中曾有這樣記載:南宋偏安江東,湖州成為近畿。時圩田普及,旱澇保收,庶民溫飽。南遷仕宣常居留于苕、霅之間,官學益趨發達。州縣學置學田,葺殿堂,定員額,給破供,附設小學、武學,還出現一些半官辦的書院。最盛的是湖州安定書院,房舍400余楹,常延宿儒執教。私人書院有烏程沈清臣的晦巖書院、朱弁的竹墩長春書院。 湖州古代書院建置概況
湖州傳統書院建置情況表 (筆者自制) 數據來源:《湖州市教育志》
本文以《湖州市教育志》《浙江歷史文化研究》《浙江古書院》等文獻記錄存名為準。其中湖州地區明清時期所存書院有的成立于宋元時期,故搜集整理的相關史料以明清時期整體情況而言。 宋代湖州書院建筑環境分析 中國傳統書院在選址時,不僅要考慮自然環境,還重視文化傳承。其中,“擇勝”是書院選址的首要條件。因此,書院的選址可能會位于風景秀麗的山林之中,或是城郊結合的地帶,或者歷史文化遺址周邊。另外,也有一些書院會綜合多種選址模式,形成復合型書院選址。 湖州位于長江以南的杭嘉湖平原,西倚天目山,北枕太湖,東臨大海,南瀕杭州灣,東西苕溪和京杭大運河水系貫流全境,是治學、生活的理想之地。湖州傳統書院自創建之日起就遠離城市,將山水勝地作為院址的首選。以安定書院、長春書院、石峽書院為例,二者都是在幽靜的城郊建址,以供學子專心研修。 書院選址相關記載 從歷代地方志保存的圖樣中可以看到前人在建造書院時總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勢,書院無論坐落在山巔、山麓,還是山谷,都能與周圍環境相和,融為一體。湖州山區地形復雜,書院在建設時能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靈活多變。以長春書院為例,目前關于湖州長春書院選址的記載,最詳細的是清光緒丁丑年(1877)增修的《竹溪朱氏族譜》(思成堂藏板)中所引的明朝唐樞的《重修長春書院記》:“歸安竹溪,去城三十里,溪水清遠。宋紹興間,通問副使直秘閣朱公流寓居此,公為考亭朱子從祖。朱子自浙東來訪士大夫,從游講學,因建書院,以世居婺源黃墩之長春鄉,顏日長春,亦猶廬山之有濂溪,不忘所自也”?梢姇寒敃r選址在歸安竹溪,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是“亦猶廬山之有濂溪”的清遠之地。 書院的建筑布局 書院的建筑空間常因地形地勢的不同而采用局部軸線或多軸線布局。在宋代湖州書院的建筑中,常使用中軸對稱、一字軸或十字軸布局,這種布局具有均衡對稱、秩序井然的特點,以多進院落沿著縱深軸線串聯布置,是書院庭院組群的基本布局方式。書院一般以書堂為核心,房間向前后延伸,形成線性的建筑組合,構成一字軸的架構。據查閱,安定書院、愛山書院和長春書院的空間布局均是主軸線串聯的一字軸布局方式。 安定書院相關記載 關于安定書院的記載多以方志、史料、文獻為主,其中鄧洪波教授撰寫的《中國書院文獻研究》一書中關于浙江書院的提要中記載有《湖州愛山、安定兩書院征信錄》,簡要內容如下: “安定書院亦在浙江湖州。宋熙寧五年(1072),知州孫覺為胡安定建祠于州學右。淳祐五年(1245),知州蔡節于報恩坊官地擴大規模,禮請饒魯、蔡沈講學其中。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祠院為廣化寺僧占據,書院廢。明宣德初,都御史熊巡撫浙江,即故址重建。天順元年(1457),參政黃譽改建,二年僉事陳蘭修。弘治至隆慶間屢有修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府吳昌祚增修,乾隆二年,知府胡承謀捐俸重修,延師講學,命七邑生童肄業其中,給以膏火。咸豐、同治年間,知府王有齡、胡澤沛、邑人高廉道、陸心源相繼重修!逼溆涗浟税捕〞旱陌l展過程。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湖州府志》有記載安定書院的建置情況,詳細描述了安定書院的舊制規模。 安定書院建筑空間環境概述 從1758年《湖州府志·卷三·圖》中可以了解當時安定書院的地理位置,雖然是清版本的湖州府志,但是結合《湖州愛山、安定兩書院征信錄》看,地理位置基本相同,后期可進一步查找更早時期湖州方志加以對比論證。 在《征信錄》和《湖州府志·卷三·學!返奈淖置枋鲋卸寄馨l現安定書院周邊環境以寺廟建筑居多,可以推測書院的建置環境與當時佛教、道教的繁榮盛行有很大關系,體現了當時“書院作為儒家陣地,理學發展據點,也可以說是其既與佛道相抗爭,又與其相融合的結果! 在《湖州廣化寺遺址:元明儒釋消長的一個例證——湖州廣化寺與胡瑗墓(安定書院)爭端考》一文中亦談及安定書院與寺院建筑之間的關系。目前安定書院相關史料文獻中對安定書院建筑組群及單體建筑的記載甚少,但胡瑗與安定書院的歷史淵源卻深深影響著湖州傳統文化,還有待繼續查找更多相關資料,進一步深入挖掘。 研究宋代湖州書院建筑空間文化的當代價值 通過此次研究了解到,湖州先后有26座書院,在歷經千年變化后,早期建筑遺構早已絕跡,現存書院相關文獻多為方志、教育志等史料。但書院建筑前規后隨,演變有序,歷代傳承,為研究者重構書院建筑空間、深挖湖州傳統書院建筑空間文化仍然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北宋時期為紀念湖學大儒胡瑗先生建置的安定書院影響最為深遠,傳統書院園林、書院建筑獨有的空間文化,承載了當時大規模的教育、興學活動。書院研究的當代價值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古代書院建筑文化的發展變遷,也可以重塑書院建筑的場所精神,同時還能為當代建筑空間的設計和創新提供參考和借鑒。 重構書院建筑的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是指某個特定地方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它是該場所典型氛圍和核心精神的體現,也是場所的象征和靈魂!皥鏊瘛笔腔趫龅氐淖匀惶卣、場地上居住的人以及歷史事件及其變遷而形成的,因此是一個時間、空間、自然和歷史交雜在一起的“心理文化地圖”,富含了人的思想和情感印記,是一個地方特有的文化符號。 書院有其特定的場所精神,體現了其獨特的使命和品格。史料記載宋代湖州安定書院、長春書院、晦巖書院以及梅溪書院都在發展中遭遇禁毀或廢止,但書院精神、場所精神依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傳統書院建置情況、書院制度、知識體系、人物思想、教學活動都為研究者提供了重構湖州書院場所精神的關鍵要素,并在書院發展實踐中繼續進行傳承和創新,不斷增添新的內涵。 傳承書院建筑文化 湖州擁有豐富的傳統書院建筑文化,且書院兼具學術與教育并重的文化傳統,例如安定書院、長春書院、愛山書院等古代書院,其建筑結構、院落布局以及裝飾手法等方面都體現了其教育功能。通過研究書院的選址和建筑布局,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發展和變遷。 另外,書院可以從多方面、深層次反映一個地方的文化特色。書院建筑都出自民間匠人之手,充分吸收了地方建筑特色,經由文士主持修建,經營構思,創造出豐富的空間組合群體,形成寶貴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傳統書院的建筑結構、空間布局、園林景觀等都是當時建筑技術和文化藝術水平的體現,通過對湖州傳統書院建筑空間的研究,研究者可以汲取傳統建筑的藝術精華,并將其運用到當代建筑設計中,促進建筑空間的創新和發展。 注釋 [1]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2]鄧洪波,蘭軍.中華文化元素書院[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6. [3]鄧洪波.中國書院文獻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20.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5]李允鉌.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 [6]雷沐羲.傳統書院空間形態類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6. [7]王炳照.中國書院史話[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1. [8]楊慎初.中國書院文化與建筑[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殷永達.書院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10]鞠葉辛,劉萬里.禮樂相成——中國傳統書院建筑空間文化內涵初探[J].城市建筑,2017(23):9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