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文化傳承 >> 共情傳播視域下塞罕壩精神傳播策略研究
详细内容

共情傳播視域下塞罕壩精神傳播策略研究

时间:2023-04-21     作者:王玉婷 朱自然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原创】

摘要: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發表講話:“塞罕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全黨全國人民要發揚這種精神,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塞罕壩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新征程上在建功立業!贝罅霌P塞罕壩精神,了解塞罕壩故事,感受塞罕壩情懷成為理解塞罕壩精神內涵的重要前提,F基于共情傳播視域,提出新的塞罕壩精神傳播策略,利用傳統媒體、人際溝通渠道進行塞罕壩精神的共情傳播,并對塞罕壩精神在新媒體中的傳播實踐提出建議。

共情與共情傳播

共情(empathy,或稱“移情”或“同理心”)作為心理學術語,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并對此作出反應的能力。亞瑟·喬位米卡利(2017)曾說,共情既不屬于情緒,也不屬于感受,而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是一種能夠通過換位思考,抵達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也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一種情感感知能力。

共情是人們相互表達,相互了解的天然橋梁,是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連接。在大眾傳媒過程中,媒體將特定的情感因素隱藏在信息中,通過大眾傳播渠道向廣大受眾進行傳遞,受眾在接收到信息之后,再通過共情的情感感知能力,將情感信息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切身體會,以產生情感共鳴,甚至達到改變自身行為的效果。

共情可以被視為人們存在的一種特質或一種狀態。特質指的是人以某種方式思考或行動的穩定傾向,而狀態則是人在某種狀態下的特殊屬性。狀態的差異性賦予了人們不同的情感感知能力(即共情的能力)。共情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交流、溝通、傳播的過程,離開了交流、溝通、傳播,共情將難以形成;而共情的表達更是一種傳播過程。

興趣作為引導人們改變狀態的因素之一,也應受到關注。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想實現狀態的改變,引起受眾的興趣尤為重要。在塞罕壩精神的傳播過程中,媒體要引導受眾對塞罕壩精神的內容產生興趣。無論是好奇心、求知欲還是其他方面的興趣,都可以促進受眾狀態的改變,從而實現共情。

根據戴維斯等學者的研究,為了產生有效的共情信息,準確地理解和預測他人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但只是關心他人并不足以產生共情行為。共情能力的產生是多維的,涉及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從傳播效果上進行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認知層面的效果;第二是情感和態度層面的效果;第三是行動層面的效果。人們通過交流和傳播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情感的接近或趨同,進而達到態度的基本統一和一致。通過傳播所達到的情感態度的趨同,就是所謂的共情。

塞罕壩精神共情信息的構建應從人文精神方面著手,這是因為人物故事、人物經歷都具有豐富的共情元素。對艱苦的自然條件的認識,對艱巨任務的認識以及對自然的敬畏之情,愛護、呵護之情,人與人之間的愛情、親情、友情,攻堅克難的種植,不畏嚴寒酷暑的勞作等因素都可以作為重要的共情信息,構建信息傳播策略,從而組建更高效的共情信息。

劉海明、宋婷等學者對共情傳播做了相關研究,在他們的研究中,共情傳播即“個體在面對群體的情緒情景時參與信息接收、感染和表達以及傳遞分享的過程”。共情傳播有兩種情形。通過信息的傳遞、擴散和共享,在一定范圍內產生情感共鳴、共振,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或情緒,這就是共情傳播,其是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融合,是學科融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以上定義可知,在共情傳播中,構建高效的共情信息尤為重要,同時,受眾的分享過程也很重要,分享過程即傳播過程。隨著新媒體平臺的不斷發展,受眾本身成為信息的傳播平臺,其通過人際傳播渠道,源源不斷地將帶有自己獨特共情傳播因素的信息發送到新媒體平臺上,去影響更多的人,使其產生共情。這種影響是巨大的,且影響之深度和廣度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塞罕壩精神的共情傳播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塞罕壩精神的價值體現

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塞罕壩的故事是感人的,塞罕壩的精神是振奮的,三代人艱苦卓絕的奮斗和堅守,造就了荒漠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塞罕壩的生態價值及存在意義無疑也是重大的。二十年前的承德,春天、秋天刮的是黃風,漫天黃土飛揚,從這樣的狀態到現在“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4A級景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塞罕壩的變化是顯著、卓越的,是應當銘記于心的。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全面認識塞罕壩林場建設的生態效益》可知,塞罕壩的成就廣受社會關注,是因為其蘊藏著三大效益:生態效益、生態經濟效益、生態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

塞罕壩是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荒漠沙地,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林場工作者攻堅克難,創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林場所帶來的改善氣候、涵養水源、釋放氧氣等生態作用是無價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森林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森林的光合作用為人們的生存提供了基本保證。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創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巨大的生態效益,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總體上,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較低,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塞罕壩故事及塞罕壩精神的傳播能夠鼓舞人心,使人們堅定大力綠化祖國的決心。

生態經濟效益

目前,塞罕壩林場占地面積為142萬畝(森林景觀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林木蓄積量達1012萬立方米,野生植物達600多種;塞罕壩林場森林資源總價值已達到202億元,每年帶動當地實現社會總收入超過6億元。塞罕壩林場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相契合。植樹造林所得的木材、林產品以及與森林相關的活動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

生態社會效益

塞罕壩林場的建成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減少了風沙對環境的危害,凈化了水質,緩解了環境污染等重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危害人們健康的環境問題,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了環境基礎。曾經漫天黃沙的春天現在晴空萬里,黃色的迎春花再也沒有泥質的外殼,樹葉也恢復了綠色,塞罕壩還給了人們一個充滿生機、色彩斑斕的春天。我們應該認識到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所創造的社會價值之大,向他們學習,特別是學習他們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的決心,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

塞罕壩精神的共情傳播策略及實踐

利用傳統媒體

從傳播內容來看,曉之以理,不如動之以情,用情感催生情感,比用枯燥的文字催生情感更加高效。文學藝術作品、影視作品等中都包含著情感,可以使受眾產生共情,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刻畫了19世紀60年代知青們在塞罕壩上青春的耕耘和豐富的收獲,情感真摯,深入人心。電視劇中的許多細節都來自現實,例如,為了不讓“白毛風”凍傷剛滿月的孩子,母親緊緊裹住孩子以致孩子窒息……故事情節使人動容,深入人心,小小的細節體現出了塞罕壩建設者的艱辛與困苦,并通過電視傳播給更多人,使他們感受到塞罕壩精神的重要價值。情感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塞罕壩故事中不乏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用人物事跡中的真情實感喚起受眾內心的情感,使其產生共鳴,能更好地加強塞罕壩精神的傳播效果,促進其傳播。

新聞報道真人真事,也可以催生共情。人物的悲歡離合、情節的跌宕起伏都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或共鳴。塞罕壩望火樓的夫婦,日復一日重復著單一的工作,承擔著重大的責任。誰不想要家人團聚,誰不想要平凡幸福,可是沒有小家的犧牲,哪能換來千家萬戶的安定。塞罕壩不乏這些舍小家為大家的典型人物,媒體在對典型人物進行典型報道時要突出其情感,以情動情,從而使受眾產生共情。

如何通過媒體促進塞罕壩故事及精神的傳播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塞罕壩故事及塞罕壩精神的區域性明顯:我國幅員遼闊,口頭調查顯示,有許多人不知道“塞罕壩”是什么,甚至沒有聽說過“塞罕壩”這個名詞。要想弘揚塞罕壩精神,首先要通過媒體進行大力宣傳,使塞罕壩故事深入人心,使人們深刻了解塞罕壩精神的實質,實現共情傳播,從而達到弘揚塞罕壩精神的目的。而在這一過程中,媒體起著重要作用。媒體是人們日常接觸信息的主要來源,根據涵化理論,媒體對受眾的意識有著重要的影響。媒體對“塞罕壩”這一關鍵詞的反復提及會推動受眾加深對“塞罕壩”的認識,進而了解“塞罕壩”的相關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以情促情,可以達到弘揚塞罕壩精神的目的。但目前為止,塞罕壩精神相關詞條熱度遠遠不夠,還需在日后的建設中逐步提高。

利用人際溝通渠道

趙建國在論文中提到,演講、集會等多人聚集的情景更容易激發共情,若想盡快有效地實現共情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通常是最佳選擇。演講、游行、集會本身就是一種共情傳播,而群體性事件必定伴隨著對立性共情傳播。

宣講是一種以集會的形式進行的主題演講,其將受眾以群體的方式聚集起來,進行統一的、有目的性的信息傳播。據調查,河北省曾組織塞罕壩機械林場先進事跡報告團赴貴州、江西、福建、山西、青海、內蒙古、江蘇、北京等8。ㄗ灾螀^、直轄市)進行巡回報告。報告團一行20人,17天行程上萬千米,奔赴8。ㄗ灾螀^、直轄市)進行先進事跡的宣講,反響強烈,但仍然存在社會接觸面小的短板。為了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媒體應積極發揮作用,在利用人際渠道傳播的同時發揮新媒體的作用,進行擴大化宣傳。多開展宣講、話劇表演等活動,以加強人們對塞罕壩精神的了解,提高塞罕壩相關信息的曝光度和曝光頻率,以促進共情傳播。

宣講及話劇表演往往能產生強烈的共情效果,因為其具備如下兩個條件。第一,其能夠創建群體共情的情境。宣講及話劇表演都屬于單向的信息傳播方式,且情緒感染力較強,觀眾很容易進入情景之中,從而產生共情。第二,大規模的人群聚集也稱身體共在,在此情境中,情緒會相互傳染,而大規模的人群聚集會使情緒傳播得更快。宣講及話劇表演具有人群聚集的特點,易于情緒傳播,共情傳播效果明顯。

新媒體的機遇與挑戰

口頭調查結果顯示,部分人對塞罕壩精神的認識來自學習強國App。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塞罕壩精神的傳播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和機遇,它改變了受眾接觸信息的方式,更加突出個人的偏好等。人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永不止步,新的技術、新的故事、新鮮的新聞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的快速更新,使人們可以通過全新的新聞視角對事物進行判斷。因此,新媒體不僅是信息發布的平臺,更是信息營銷的戰場。塞罕壩精神只有經過這一沒有硝煙的戰場的洗禮,才能沖出圍城,被更多受眾所認識。

首先,加強塞罕壩相關的新媒體平臺建設。以抖音平臺為例,不論是塞罕壩精神還是塞罕壩故事,都沒有相關的宣傳賬號。搜索關鍵詞“塞罕壩”,可見賬號幾乎都是關于塞罕壩旅游的民宿的宣傳,沒有一個賬號是塞罕壩故事及塞罕壩精神的官方宣傳賬號。新媒體的影響力有目共睹,以抖音平臺為例,其“網紅城市”的營銷案例屢見不鮮,成功打造了武漢、西安、成都、重慶等“網紅城市”,使它們成為游客的著名打卡地?梢,塞罕壩故事及塞罕壩精神的宣傳離不開新媒體,相關人員要抓住新媒體發展的機遇,迎風而上,這樣才能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塞罕壩精神。創建官方賬號,進行引領式的宣傳,對弘揚塞罕壩精神,提高塞罕壩知名度至關重要。

其次,堅定塞罕壩精神傳播的核心地位。塞罕壩故事、塞罕壩風光及美食的宣傳都是為弘揚塞罕壩精神而做的鋪墊,有了這些鋪墊,受眾將更容易接受塞罕壩精神的相關內容,理解塞罕壩精神的內涵。此外,這些內容能夠以小見大,體現塞罕壩人勤勞、質樸的形象,展示出塞罕壩乃至承德市的魅力。

塞罕壩屬于自然景觀、生態資源,要想提高其知名度,就必須下足功夫。不論是在基礎建設方面,例如相關官方賬號的開設,還是形象傳播方面,都需要制定相應的策略。塞罕壩精神中的情感因素豐富,可感性較高,通過共情傳播手段提高受眾的情感感知力,增強其共情能力,能夠更好地增進受眾對塞罕壩精神的理解與感悟,促使人們踐行塞罕壩精神。媒體作為塞罕壩精神傳播的主陣地,更應肩負起傳播重任,創造出更多的機遇與成果。

 

注釋

[1]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6):47-52.

[2]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