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基于新時代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
详细内容

基于新時代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

时间:2023-05-02     作者:胡攀【原创】

進入新時代之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目標要求與時代內涵,F代公共文化服務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要進一步改進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盡可能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進而有效豐富人們的社會文化生活,F對新時代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分析與探索。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表現出一種全面提高、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發展態勢,其效能也因此不斷增強,豐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過,相較于現階段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依舊需要加強。因此,在新時代加快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是全面推進文化發展改革,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人民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

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分析

公共文化建設是城市化順利推進的保障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很多二、三線城市紛紛完成城市化建設目標,但這種城市化只是土地方面的城市化,人口方面的城市化依舊存在許多問題[1]。事實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這種情況,而這些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城市化建設與發展速度過快,當地居民很難及時轉變思想觀念。要想促進民眾在思想觀念上的城市化,就必須做好相應的公共文化與服務體系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開展一些能有效宣傳城市生活的項目或活動,使當地居民對城市生活形成正確的認知。只有在正確看待城市生活的前提下,才能保證當地居民認清方向,自覺主動地向城市居民身份轉變,進而推動人口城市化目標順利實現。如果沒有相應的公共文化建設,必然會導致人口的城市化遠遠落后于土地的城市化,從而對城市化的有效推進造成不利影響。

適應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單單表現為城鄉人口結構的改變與城市面積的增加,還涵蓋產業結構、就業模式、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化。新時代社會進程持續加快,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促使人們不斷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而要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須加強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人們的現實需求開展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從而有效幫助人們處理在新時代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新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出現,這給在外打拼的人們帶來了巨大挑戰。要想使其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并解決由此產生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包括人們在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文化活動,因此可以推動其思想觀念得到一定程度的轉變,從而讓人們在觀念上更容易接受并適應新時代社會的各種變化,更快更好地開啟新生活[2]。

未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趨勢

突出文化的傳承

文化會因社會政治、經濟等的不斷發展而發生改變,但因為文化源于生活,是在人們漫長的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所以,不管是哪個地區的文化,都擔當著“傳承”的重要責任。一方面,要把過去的優秀文化理念、文化因素傳承下去;另一方面,要根據新時代的社會要求,對文化理念與文化因素進行改進并將其傳播出去[3]。就拿東莞來說,其有著“粵劇之鄉”的美稱,如果只重視宣傳現代文化藝術而忽略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就會使當地的整體文化建設失去特色與根源。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并做好相應的傳承工作。

重視文化的融合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必然會加速社會上人口的流動,比如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就有很多存在大量外來人口,甚至依靠外來人口發展經濟的城市[4]。因此,不僅要向外來人口宣傳當地的特色文化,還要做好對外來人口本土文化的研究,從而更好地為“城市新增人口”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除此之外,新時代的文化交流不應局限于相同國家的不同地區;在那些外企林立、出國人口數量較多的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還要擴大文化服務范圍,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重視不同文化的融合,為城市中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提供合適的文化服務。

推動民眾的自主建設

歸根結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社會性服務。從民眾素質發展的角度來看,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能只是純粹的政府行為,而是要尊重人民的自主權利與獨立意識,為此,應鼓勵民眾積極參與相應的建設活動,協力促進我國城市文化服務事業的建設與完善。在如今的社會發展背景下,未來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應該是一個活躍的、動態的發展過程,而怎樣推動公民對文化服務體系的自主建設是相關部門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新時代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促進民眾參與機制的形成與完善

由于互聯網以及各種新媒體的出現與不斷發展,我國的社會構成變得愈發復雜,群眾參與各類社會活動的興趣也變得越來越高。而從文化領域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是當今社會不同群體和階層的不同文化力量與文化形式深度混合交織,各種文化理念與文化形式互相影響,打破了被文化精英壟斷的局面,逐漸形成了各個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大眾流行文化[5]。

面對當今社會不同群體的差異化、混合式的文化需求,政府不僅要認可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過程中市場所起到的基礎作用,還要調動各種社會團體與普通市民的參與積極性,將他們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城市居民要對政府的文化服務作出合理回應,積極提出自身作為公民的建議與意見,從而使政府更為清晰地明白民眾的文化需求,積極有效地與其進行協商與合作。另外,政府方面也要健全民眾在表達文化利益需求方面的體制機制,將民眾參與度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對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工作進行衡量,通過對群眾在文化利益需求表達意識上的培養,為民眾建立表達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增強人們在文化需求方面的表達欲望與積極性,最終實現各地人民與政府在文化服務方面的高效、友好互動。

營造多元便利的公共文化空間

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等公共文化空間不單單是物理空間上的簡單分割,還是城市公共文化在精神方面為人民服務的載體。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公共文化空間是判斷某一地區人民精神水平與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標準,代表著當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進行的所有文化活動。

首先,地方政府要從整體入手,進行綜合性的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地對城市自身的文化資源、經濟發展狀況、設施基礎、人口數量等情況進行合理考量。重視居民的內在需求及其生活的便利性,從多個渠道收集人們的意見,對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有層次、分重點的設施與空間建設,提高原有文化場所的運營活力,從而對其實現高效合理的利用,努力實現城市范圍內公共文化服務的全面覆蓋,并為民眾的文化活動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與路線。其次,公共文化服務場所與設施都要體現政府的人文關懷。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不管是軟件、硬件,還是相應的文化服務設施,都要盡可能提高舒適性與便利性,以便為人們提供良好的文化體驗?臻g的日常開放時間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也要實現規范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以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的要求,進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使群眾都能積極參與,方便群眾使用,避免公共文化空間成為無意義的政績秀場與形象工程。

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適用性

保障民眾的文化權益,增強人民的文化幸福感與獲得感,是公共文化服務的終極目標。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適用性,提供滿足群眾所需、所想,符合其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務,并在標準化的基礎上,按照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需求群體間的差異提供更具適配性與針對性的服務。民眾文化需求變化的總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的,先追求數量上的滿足,再在這個基礎上追求數量與質量的全面發展[6]。當前,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依舊存在供需失衡的問題,很容易因為供給不平衡而出現無序狀態,雖然城市間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都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實際上,其分散、游離于人們的實際需求之外。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根據社會文化需求與生態的變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適用性。首先,要改變以供給引導需求的本位觀念,將其轉變為以需求決定供給的服務意識,構建起民眾需求表達機制的理念基礎。這種轉變的出現不應該是在外部體制改革壓力下做出的被動應對,而應該涵化為公共文化供給主體的內生動力與內在發展理念。其次,要構建出全面、客觀、真實、完善的需求表達與反饋機制,建立線下線上的互動平臺,從而更好地收集民意,根據人民的需求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與方向進行相應的調整,實現智慧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供給。再次,由于民眾的文化需求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因此除了政府的傳統供給渠道之外,還必須將地方自組織力量充分發揮出來,通過新鄉賢與文化能人,構建起自我供給類型的公共文化渠道,以此來實現對政府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有效補充。最后,要借助宣傳教育等方式增強城市居民個體對公共文化建設的參與欲望,重塑其文化參與的主體性,從而實現民眾在城市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和良好獲得。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高服務供給的多樣性

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體現,同時也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建設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7]。在建設新時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政府方面所承擔的促公平、兜底線、;镜呢熑味贾赶蚧竟参幕⻊疹I域。除此之外,還要鼓勵社會上的其他力量積極參與到多樣化的文化服務供給中,從而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文化服務格局。在國家政策等方面的激勵下,當今社會上已經逐漸形成各種力量共同參與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局面,不過依舊存在參與動力不足、參與范圍受限、參與程度不足等問題。新時代背景下,必須繼續加強政策方面的鼓勵與支持,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深層次、大范圍地參與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工作中。

首先,要為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建立多元治理的空間。借助對政策制度的制定與完善,明確社會力量在文化服務領域能夠參與的邊界與范圍,從而提高社會力量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參與程度,并為社會力量提供平等的待遇,保障其更好地參與服務供給。其次,要加強政策方面的激勵,提高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服務建設的精神動力。借助榮譽激勵、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政府購買等方式,鼓勵并引導各種社會組織或個人積極參與,同時做好對激勵方式的創新,推動公共文化機構與社會力量深入合作。再次,要將各種參與模式的作用與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實現多種參與模式的交互組合。鼓勵探索合資參股、自建共享、管理決策、志愿服務與捐贈資助等多元模式的相互組合,通過彼此間的優勢互補將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從而實現社會力量參與的多樣化、深入化與廣泛化。最后,要加強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構建并完善社會組織方面的培育機制,為社會力量提供合適的發展環境,對非營利文化組織、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等主體力量進行重點培育,實現社會力量多元共進的文化發展局面。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經濟、政治不斷發展的大背景下,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工作,使人們獲得更好的文化服務,對于政府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建設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政府作為建設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核心力量,要切實保障人們的文化利益;還要讓社會各界的力量都積極參與到建設活動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而形成多元合作、平等參與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格局,通過良性互動推進其供給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以此切實保護人們在文化方面的權利與利益,有效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注釋:

[1]陳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的基礎與路徑[J].圖書館論壇,2023,43(01):30-39.

[2]王希穎.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優化研究[J].智慧中國,2021(01):64-65.

[3]許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及功能探索[J].大眾文藝,2020(14):7-8.

[4]杜韋.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藝術品鑒,2020(05):354-355.

[5]盧春龍.我國民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觀評價——基于四個地區的實證調研[J].中國行政管理,2012(09):96-99.

[6]建鄴區委黨校課題組,張天嬌.人民性視域下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創新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21(06):86-93.

[7]尚子娟,薛云利,郝一博.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治理要素的實證研究——基于整體性治理的視角[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1(04):17-24+36.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