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型城市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考时间:2023-05-16 在我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資源型城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累積了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目前,擺脫“礦竭城衰”的發展怪圈是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頭號命題。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和“無煙產業”,文化產業不僅是資源型城市打破路徑依賴和培育優勢替代產業的現實選擇,更是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前言 資源型城市一般是依托本地區的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發展起來的特殊類型城市(地區),其主導產業大多是圍繞資源開采的采掘業和加工業,表現為資源相關產業總產值GDP比重較高。資源型城市作為能源供應和重要資源產出地,為國家城市化建設和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新的經濟發展背景下,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著產業結構失衡、生態環境破壞、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等現實問題。 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更是當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且突出的問題。我國資源型城市占國土面積的比重較大。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規劃范圍包括262個資源型城市。我國資源型城市約占城市總數的20%。在所有資源型城市中,問題比較嚴重的資源衰退型城市的數量達67個,占比已超1/4。伴隨自然資源日趨枯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以及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等問題日益突顯,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愈發嚴峻的挑戰。資源型城市的衰退問題,主要出現在成熟期后期,其根源是由于在成長和成熟階段未能被及時解決。我國大部分資源型城市都是在區域資源開發進入衰退期才被動地開啟轉型工作。資源條件的不斷惡化導致作為主導產業的資源性產業完全喪失了以往的競爭力,這在無形中增大了轉型的難度。資源型城市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能否在城市發展后勁不足直至最后衰退之前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培植城市發展新動能[1]。 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困境 產業鎖定和路徑依賴困境 資源型城市通常是憑借區域特定的資源建成或發展起來的城市,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賴特定資源開發形成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這種高度依賴資源的非均衡性產業結構一經形成,整個城市的發展就會陷入資源開發的單一路徑,形成對這一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絕對依賴。資源型城市路徑依賴形成的原始基礎是區域豐富且優越的資源稟賦,資源開發的早期與中期不斷上升的巨額利潤成為大多數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來源。但由于技術條件的約束以及缺乏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思維,部分資源型城市為獲得巨大的短期收益,更傾向選擇資源開采和加工為主的初級、粗放式經濟發展路徑。這也導致多數企業放棄其他產業的投資與發展,而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短期收益更大的資源型產業上,產業鎖定效應愈加明顯。另外,資源型產業以提供資源開采及初加工之類的固定資產設備投入為主,這種資產的專用性一般來說是相當強的。這種難以轉移的產業投入會直接增加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的“沉沒成本”,不僅阻礙了資源型產業向非資源型產業轉型,同時其他具有發展前景的非資源型產業發展空間也會被嚴重擠壓。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開發所依賴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一旦依賴的資源臨近枯竭,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就會走“下坡路”,而其他非資源型產業因前期發展不足也難以填補資源型產業被動退出所造成的城市經濟的巨大“增長缺口”。在這種情況下,資源型城市不可避免地掉進“礦竭城衰”的發展泥沼,逐漸淪為城市經濟發展的“塌陷區”[2]。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困境 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一直是資源型城市發展中不可避免且異常突出的問題。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地,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與資源開發具有密切關系。而資源開發必然會導致環境外部性問題的產生,給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污染。我國資源型城市的企業采用的幾乎都是“先破壞后治理”的粗放型模式,資源開發及生產方式的不科學導致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更加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2020年,中國地級資源型城市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常住人口人均碳排放量為7.56 t/人,比非資源型城市高16.1%;萬元GDP碳排放量為1.68 t/萬元,是非資源型城市的1.6倍。在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煤炭在開采、加工和使用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大量的二氧化硫、粉塵、PM2.5等顆粒物也是全國大范圍霧霾天氣發生的重要原因。城市的水、土壤、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礦區植被破壞,地表塌陷等諸多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資源型城市在發展中極度敏感的話題。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不僅修復成本高,而且難度大。隨著國家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的不斷提高和加強,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愈加困難。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資源型城市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生態的角度探尋新的轉型思路[3]。 文化產業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 從轉型方式來看,資源型城市發展文化產業逐漸成為資源型城市擺脫路徑依賴,實現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路徑。 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破除路徑依賴 產業結構單一是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的問題,單純依靠低端工業的發展來帶動城市經濟總量的增長,最終會因資源耗盡和環境污染而停滯不前。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的主要問題在于資源型產業在城市整體產業中占比過大,嚴重擠壓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空間。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關鍵在于產業轉型。因此,要拓寬渠道擺脫資源型城市經濟的路徑依賴,扭轉資源型城市產業“一業獨大”導致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發展困局,積極引導生產要素向有發展潛力和能夠帶動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非資源型產業流動[4]。 區別于傳統產業,文化產業是一種以知識和創意為主要生產要素的產業類型。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文化產業具有環境污染小、可重復開發、成本低、附加值高等特征,在優結構、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v觀西方城市轉型實踐,經濟發展的瓶頸期通常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期,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德國的魯爾區曾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自19世紀德國工業革命以來,魯爾地區憑借煤炭與鋼鐵等重工業的生產在德國經濟發展中占據絕對地位。然而20世紀60年代以后,受世界廉價石油競爭的影響,魯爾區的經濟遭受重創,以鋼鐵與煤炭為主導的產業逐漸衰落,曾經的“工業巨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面對經濟衰退、生態破壞、失業率攀升的發展窘境,德國政府排除萬難,對地區發展模式進行了自上而下的結構性改革,將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無煙產業”——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德國城市發展和經濟轉型的新引擎,并利用老工業基地發展工業文化旅游。經過多年的創新探索,魯爾區的經濟重新走向繁榮,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德國的經濟增長要素和“創新發動機”。魯爾區的涅槃重生無疑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范本[5]。 文化產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 資源型城市大多以傳統制造業為主,以工業資源為依托,資源消耗過大,污染嚴重。資源型城市的轉型,關鍵在于找到一種可再生、無污染的新資源,以擺脫對傳統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文化資源便完全符合這種特征。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鏈中以“文化”為生產對象的生產資源,是文化發展的直接生產對象,是一種典型的、可再生且無污染的綠色資源。文化產業以滿足市場文化意義的消費需求為基本準則,通過創意經濟的運作方式將文化資源加工成文化產品與服務。文化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較低,產品附加值高且無污染,在轉變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區別于工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文化資源具有可持續、可再生的特征,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不僅不會對資源造成損耗,反而還會促進文化資源的傳承與發展。我國很多資源型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是當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6]。 文化產業是資源型城市新的增長點 受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的影響,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大多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一般來說,資源型城市發展會經歷初始期、增長期、繁榮期到衰退期(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資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與資源產業生命周期基本一致,資源開采周期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資源型城市如果在資源瀕臨枯竭的階段仍然無法成功轉型,那么城市的經濟也將會隨之走向衰退[7]。
圖1 資源型產業與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曲線(作者自制) 山西大同是中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中國煤都”之稱,早期城市經濟總量的增長主要依靠煤炭的開采來實現,是一個典型的興于煤也困于煤的資源型城市。然而隨著煤炭儲量的大幅下降,傳統煤炭行業逐漸衰退,大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逐漸突顯。在這種背景下,大同市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在積極整治生態環境的同時,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同市深度挖掘并整合區域豐富且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打造了一批具有大同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逐步擺脫了單純依賴煤炭產業的經濟現狀。因此,發展文化產業最大的價值在于其能夠幫助資源型城市擺脫對傳統自然資源的高度依賴,并作為原主導產業的接續替代產業,引導資源型城市打破傳統的生命周期,扭轉繁榮期到衰退期的曲線走勢,逐漸走向城市經濟發展的新生階段(如圖2所示)[8]。
圖2 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模型(作者自制) 文化產業賦能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策略 加強政府引導,合理規劃文化產業布局 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所以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德國魯爾區的成功轉型離不開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如果沒有一個有遠見、有魄力以及有開拓精神的政府的支持,很難想象一個衰敗、破落的傳統老工業基地能夠再次獲得重生。當前,我國資源型城市大都處于轉型的關鍵期,文化產業發展基本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很多困難與挑戰。對于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來說,實現轉型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政府在產業布局與投資導向上逐漸擺脫資源依賴,引導文化產業的發展。否則,資源型城市不僅會資源枯竭,還會因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失去投資吸引力!跋壬a后生活”是我國多數資源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無論是經濟生產還是城市建設幾乎都是圍繞資源型工業而展開的,缺乏科學的城市規劃與布局。因此,首先政府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把文化產業發展列入城市整體發展規劃中,合理布局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其次,政府必須認識到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項周期較長且涉及面廣的復雜系統工程,應完善頂層設計,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和法規,制定發展文化產業的扶持及優惠政策,重點解決好產業融資問題,從而為資源型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依托地區優勢,培育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產業 資源型城市要想實現轉型與發展,必須明確城市重點發展行業。文化產業扎根于市場,具有鮮明特色是其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大潮中嶄露頭角的關鍵?v觀世界發達國家轉型成功的資源型城市,它們大多確立了一個或幾個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并對其進行重點培育,使其成為城市發展新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如魯爾區的工業旅游業、洛杉磯的影視業,紐約的報業等。我國很多資源型城市都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工業遺產,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很多資源型城市紛紛將發展文化旅游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前文提到的大同市就是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大同地區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歷史文化旅游競爭優勢,成功跳出了“礦竭城衰”的泥潭。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本質是對區內外資源稟賦的再認知、對資源流過程的再優化、對價值流的再創造、對生態社會福利的再分配以及與之配套的城市治理系統的深層次變革。資源型城市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要在明確自身的文化資源稟賦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及地方文化市場的供求情況,找到既適合自身發展又滿足市場需求的重點文化產業門類;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化資源與創意經濟的有效結合,培育和打造出地方個性鮮明、文化內涵突出的文化產業門類,以帶動資源型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小結 文化產業不僅是當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更是未來引領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資源型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布局,也需要資源型城市明確自身優勢,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業業態。文化產業為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但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文化雙向賦能,仍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 注釋 [1]張文忠.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重點和政策導向[J].國家治理,2022(02):40-43. [2]楊繼瑞,黃瀟,張松.資源型城市轉型:重生、困境與路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2):77-83. [3]鐘茂初.以新發展理念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J].國家治理,2018(24):3-9. [4]張懿瑋,周繼洋,劉士林.文化型城市化: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模式[J].中國名城,2015(08):78-83. [5]李康化.文化產業與城市再造——基于產業創新與城市更新的考量[J].江西社會科學,2007(11):240-246. [6]吳康,張文忠,張平宇,等.中國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困境與突破[J].自然資源學報,2023,38(01):1-21. [7]劉士林,劉永.上海浦江鎮的文化資源與發展框架[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2):1-10. [8]孫志娟.資源型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4,34(02):4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