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頁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后申遺時代背景下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規劃——以泉州市為例
详细内容

后申遺時代背景下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規劃——以泉州市為例

时间:2023-05-18     作者:張哲源【原创】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申遺,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志著泉州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正式步入后申遺時代。申遺成功不僅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契機,同時也意味著城市將肩負起更加重大的責任與歷史擔當。面對泉州歷史文化資源類型多元化、分布碎片化、功能生活化的特征,泉州應當抓住時代機遇,積極面對挑戰,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管控措施,強化整體統籌,趁勢補足短板,推動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泉州歷史文化資源的概況與特征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廣泛的遺產價值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引起了世人矚目。自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建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至泉州進行實地考察以來,泉州便踏上了漫漫的申遺之路。在三十余個春秋的申遺長跑中,泉州既嘗試了“單槍匹馬”地獨自申遺,也經歷了“團隊協同”地攜手申遺,幾經輾轉,終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56項世界遺產。當前,對于已經加冕“世遺”光環的泉州而言,申遺成功并不是歷史文化相關工作的終點,相反,恰是泉州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新高度、新起點。

除此之外,泉州還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其文化資源具有類型多元化、空間碎片化、功能生活化的基本特征。

遺產類型“多元化”

泉州文化資源眾多,共有一項世遺、兩座古城、八個街區、近千個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上百個歷史文化名鎮(村)和傳統村落。其中,一項世遺即“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其包含遺產點22項,分別反映了宋元時期泉州海洋貿易所具有的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商品產地、運輸網絡等多個價值特征;兩個古城包括泉州古城、豐州古城;八個街區包括泉州中山路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泉州西街、泉州城南、泉州后城、豐州南門、晉江五店市、永春縣五里街、石獅城隍廟7處福建省歷史文化街區;近千個文物保護單位即4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782(797)處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上百個歷史文化名鎮(村)和傳統村落包括3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7(10)處省級歷史文化名鎮、5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處省級歷史文化名村、42(48)處中國傳統村落和90處省級傳統村落。另外,泉州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62項。

空間分布“碎片化”

泉州幅員遼闊,下轄四區八縣(含3個縣級市)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及泉州臺商投資區,陸域面積達1.1萬平方千米,近千個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上百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散布在各個區縣。而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2處遺產點,雖然指向同一價值主題,但也分別坐落于豐澤區、鯉城區、洛江區、泉州臺商投資區、南安市、晉江市、石獅市、德化縣、安溪縣九個縣(市、區),市域文化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

表1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點一覽表

序號

名稱

所在地

1

開元寺

鯉城區

2

南外宗正司遺址

鯉城區

3

泉州文廟及學宮

鯉城區

4

清凈寺

鯉城區

5

市舶司遺址

鯉城區

6

天后宮

鯉城區

7

德濟門遺址

鯉城區

8

順濟橋遺址

鯉城區和晉江市

9

真武廟

豐澤區

10

江口碼頭

豐澤區

11

石湖碼頭

石獅市

12

六勝塔

石獅市

13

萬壽塔

石獅市

14

安平橋

南安市和晉江市

15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晉江市

16

洛陽橋

洛江區和泉州臺商投資區

17

伊斯蘭教圣墓

豐澤區

18

老君巖造像

豐澤區

19

九日山祈風石刻

南安市

20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

晉江市

21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

德化縣

德化窯址(屈斗宮窯址)

德化縣

22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安溪縣

  遺產呈現“生活化”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泉州古城的重要特點之一。泉州的城市文化資源與市民的日常生活、鄉土習俗以及節慶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形成這種關聯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在空間上,文化資源要素與城鎮空間高度重疊。例如,在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2處遺產中,有19處位于環灣城區范圍內,其余3處分別位于德化縣城、南翼新城以及安溪尚卿鄉。同時,全域范圍內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省級以上歷史文化街區,也多位于城市集中建設區域內,是當地市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游憩目的地。二是在人文上,當地居民對城市文化的價值具有高度認同,許多民間習俗和節慶活動至今仍在遺產空間中開展,使得城市文化價值在當代得以延續。

申遺成功的機遇與挑戰

泉州經歷了數十年的“申遺長跑”,于2021年正式步入后申遺時代,“世遺之城”的榮譽也給這座城市帶來了諸多機遇與挑戰。

申遺成功將使城市承擔更大的歷史責任與義務

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劉玉珠指出,僅僅把申遺當作目的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申遺成功后的管理、保護和傳承上,不要把申遺結果作為唯一的追求”!吨袊鴪蟮馈钒l表的《中國為什么要申遺》一文中寫道:申遺是“為了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1]。由此可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意味著一項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OUV)受到全人類的廣泛認同,也意味著一座城市將肩負起保護人類重要遺產的重要責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明確指出,締約國應積極履行保護、保存和展出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義務。這就要求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管理者或所有者,在保護好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基礎上,做好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闡釋與展示工作,盡到傳承遺產價值的基本義務。

申遺成功將對城市遺產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自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開始,我國對文物的認定、評估、保護和利用等工作基本都以此為依據展開。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點在申遺之前,均為文物保護單位,并依據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要求劃定了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而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則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為指導,《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明確指出,遺產管理應劃定遺產區和緩沖區。泉州在申遺成功之后,已經不能再單一地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而應當進一步履行和適應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規定,在兩套不同的保護語境下,實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申遺成功是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

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城市名片上的一個重要“標簽”,同時也為公眾了解一座城市提供了一個“窗口”。城市往往可以通過對遺產價值進行真實地轉譯和重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IP”,打出響亮的“城市品牌”。同時,成功申遺往往能帶動城市旅游業迅速發展,例如,蘇州、廈門在成功申遺之后,均實現了旅游收入增長率的高點突破,旅游業也逐步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經濟支柱。此外,歷史文化還能為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其不僅能夠培育并形成一批新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群體,還能促進當地的文化消費。

申遺成功是提升原住民(市民)生活品質的契機

泉州是一座“活態”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古城、遺產地以及遺產地周邊的環境既是當地城市居民的生活場所,同時也是原住民闡釋與展示遺產價值的重要載體。城市若以遺產為觸媒,以申遺成功為契機,通過一系列的規劃和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不僅能夠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使更多原住民留在遺產地,也能使遺產的當代價值得到呈現和延伸。

后申遺時代泉州歷史文化保護的思路與建議頂層謀劃,加強規劃

首先,泉州應緊密圍繞“建設海絲文化名城,著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典范城市”的目標愿景,強化規劃在歷史文化保護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啟動并編制一系列可用、好用、管用的歷史文化保護專項規劃,并在保護的基礎上統籌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功能提升等內容。其次,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強調在法規、條例、規范規定的框架內,進行保護、開發、利用等工作。最后,進一步通過田野調查、考古研究等方式加強開展歷史文化價值的挖掘與梳理工作,并對轄區內有歷史文化價值的主題進行提煉,分級分類構建闡釋和展示框架,以指導并推動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保護優先,優化管控

首先,“摸清家底”是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基本前提之一,故應通過考古活動和歷史研究等手段,對全域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摸排。其次,根據泉州文化資源多類型、多等級的現狀,有關部門應統籌協調不同保護語境下的文物保護規定。在申遺成功后,泉州不僅要繼續遵從我國文物保護體系下的相關規定,還要遵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世界遺產地的指導約束。尤其是對于已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的22項遺產,雖然我國劃定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與世界遺產管理中劃定的“遺產區+緩沖區”都指向遺產及其環境,但由于二者對遺產價值認定的角度不同,相關范圍的內涵也不盡相同,故所劃定的范圍在空間上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在實際的保護管控過程中,應疊加二者的保護要求,同時對標國內外對應的管理法規和公約等文件,統籌協調履行相應的保護義務。同時完善不同保護區域內的“正負面清單”,對保護利用和業態引入給予指引和約束。

表2 管控界線比對表

相關文件

名稱

釋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

保護范圍

指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周圍一定范圍實施重點保護的區域。

建設控制地帶

指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外,為保護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環境、歷史風貌對建設項目加以限制的區域。

《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

遺產區

能夠完整包含遺產價值的全部價值特征,保障遺產整體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的區域。

緩沖區

緩沖區包括申報遺產直接所在的區域、重要景觀,以及其他在功能上對遺產及其保護至關重要的區域或特征。

整體統籌,差異融合

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對遺產地區進行整體性保護的相關理念便已萌生,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整體性保護的內涵也得到了極大豐富[2]。泉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以城市之名申遺成功,其眾多的文化資源凝聚了多元文化價值,故應當通過空間、功能、事件、文化等多個維度考量文化價值的關聯性,以此將空間分散的文化資源有效整合起來[3]。首先是構建市域層面的歷史保護格局,形成“一核、兩軸、九片、多點”的市域歷史文化保護空間結構。其中,“一核”圍繞泉州古城、豐州古城及周邊環境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兩軸”一是依托海洋商貿、海防、閩臺緣歷史遺跡構建沿海文化遺產聚集帶,二是依托古驛道,構建由泉州灣向內陸延伸的內陸至泉州灣文化遺產聚集帶;“九片”則是依托德化、永春、安溪、惠安、泉港、晉江、泉州灣、圍頭灣、深滬灣九大歷史文化遺產聚集地,形成遺產聚集區;“多點”包括市域范圍內的各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以及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內的村鎮型保護區等。其次是依托泉州特色遺產價值主題,構建多條不同的主題線路。如依托“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一價值主題,構建世遺歷史路線;依托“明清海防體系”“安溪茶文化”“德化陶瓷文化”“故里永春”等主題構建歷史線路,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展示窗口。

趁勢補短,惠及民生

泉州的文化資源及其周邊環境不僅是泉州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載體,也是當地居民、原住民的生產生活空間。泉州應充分發揮城市的歷史文化優勢,將文化資源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的“催化劑”,在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的同時,加強增量設施的供給和存量設施的提質,補足城市在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上的短板,以此留住遺產地的原住民,促使他們繼續在當地以最自然、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闡釋城市的文化價值。同時,應注重文化資源的價值轉換,可以以歷史文化遺跡為基礎,在城區結合綠地、廣場、綠道、服務設施、商業設施、文化設施等城市要素,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主題,打造高品質的城市文化長廊,創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美好生活場景。

注釋:

[1]張洪瑞.中國為什么要申遺[J].中國報道,2017(09):90-91.

[2]鎮雪鋒.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與整體性保護方法[D].上海:同濟大學,2007.

[3]肖洪未,李和平,孫俊橋.關聯性視角遺產群落活態保護方法——以香港文物徑為例[J].中國園林,2018,34(01):91-95.

 


站群導航
版權所有:《文化產業》雜志社    糾錯電話:0351-4120998 郵 編: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柳巷南路云路街2號  投稿郵箱:whcytg@163.com

晉ICP備2021019266號-1 | 國內統一刊號 CN 14-1347/G2 | 國際標準刊號 ISSN 1674-3520

廣告經營許可證號 1400004000083 | 郵發代號 22-415 |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12377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www.aimei99.com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蒼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鈕 seo seo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_4444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_精品天堂无码久久亚洲欧洲_国产欧美精品Va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