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圖書館設備的“智慧”更迭时间:2023-10-31 改革開放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的發展。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改革開放以來,圖書館一直重視對先進設備、技術的引進、應用和發展,以期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適應社會的發展。 歷史沿革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圖書館利用各種軟硬件系統將設備、技術應用于信息技術、服務模式、空間利用等方面,極大地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信息技術方面 1.網絡技術的引入和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圖書館引進計算機設備進行自動化建設,實現了圖書館業務的電子化;20世紀80年代后期,國內圖書館接入互聯網,建立網站,為用戶提供遠程訪問、在線檢索服務;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校園網、城域網、廣域網等各級網絡的基礎上,國內圖書館實現了資源共享,開通了館際互借;2000年以來,國內圖書館開始提供無線上網、移動服務、云服務等新型服務。 2.聯機館藏書目系統(OPAC)的建立和完善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圖書館開始建立機讀目錄(MARC)數據庫;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建立聯機檢索系統(OLIS);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建立聯機公共檢索系統(OPAC),實現圖書館目錄的公共檢索和訪問;隨后繼續完善OPAC系統功能,增加全文資源、多媒體資源等,提高OPAC系統的功能和質量。 3.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探索 國內圖書館利用智能技術進行特色館藏建設、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研究和應用,提高信息管理和決策水平;利用智能技術進行智能問答、智能推薦、研發智能機器人服務等,提高服務的智能化和個性化水平;利用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新技術進行虛擬圖書館、數字展覽、智慧圖書館等的研究與應用,優化用戶體驗,創新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服務模式方面 1.圖書館服務對象的拓展和細分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本區域、單位或本校師生員工,目的是滿足用戶基本的借閱與信息需求;20世紀90年代初期,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拓展到社會公眾,細分為不同群體,如少兒、老年人、殘障人士以及其他個體和團隊用戶等,目的是滿足社會文化教育需求和不同對象對資源和信息的需求等。 2.圖書館服務內容的豐富和創新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主要是借閱服務;20世紀90年代,國內圖書館開發了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等功能,旨在滿足用戶基本的文獻信息需求;隨后又開發了數字資源、信息素養教育、知識管理等服務,目的是滿足更深層次的信息需求;近年來,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更趨多元化,包括閱讀推廣、學習支持、學科服務、專利服務等,旨在滿足更廣泛的精準化信息需求。 3.圖書館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和智能化 改革開放初期,圖書館的服務方式主要是人工服務;20世紀90年代,國內圖書館開始使用自助服務方式,如自助借還機、檢索機等,以提高工作效率;2000年前后,圖書館開通了遠程訪問、遠程咨詢等服務功能,提高了圖書館服務的覆蓋率和可達性;隨后,智能問答、智能導航等功能也得到應用,其提高了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空間利用方面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圖書館的空間布局主要是書庫、借閱區等,以滿足基本借閱需求;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圖書館實行“大流通”模式,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隨后出現了多功能廳、培訓室、電子閱覽區、少兒區等功能區,目的是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再之后,合理利用靈活式家具、移動式隔斷、可變式燈光等的靜音區、休閑區、展示區、研討間等綜合性功能空間相繼出現,以及集多種功能于同一空間的創客空間、學習共享空間等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國內圖書館設備、技術應用實例 通過對公開發表的文獻進行檢索可以發現,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圖書館的發展緊跟設備、技術發展的腳步,持續將新的設備與技術應用到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中,具體主要體現在對自動化系統、自助服務系統、自助式圖書館、座位使用管理系統等相關設備和技術的應用上。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國內圖書館的自動化事業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先后經歷了單機運行、集成化管理、網絡化發展和智能圖書館等階段。在單機運行階段,計算機在圖書館中得到應用,操作系統以DOS為主,以實現管理功能為主要目的;在集成化管理階段,操作系統以UNIX及DOS為主,多項管理功能和數據資源建設并重;在網絡化發展階段,操作系統以Windows NT為主,逐漸形成分布式網絡,管理功能、數據資源建設和館際數據資源共享并重,形成了開放互聯的網絡化集成系統;在智能圖書館管理系統階段,融合了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以微服務思維對圖書館應用以軟件,引導用戶快速發現所需的資源與服務。 1985年,北京圖書館引進日本M-150H電子計算機,研制出書目自動化系統;同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在VAX/11-750機上開發自動化系統;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在HP/3000-930計算機上進行自動化開發研制;1993年,復旦大學圖書館引進日本富士通公司K670超級小型機和ILIS圖書館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軟件,正式開始使用計算機對圖書館的流通、典藏等業務進行自動化管理;1999年5月,復旦大學全面引進、采用美國Ameritech公司的Horizon圖書館管理系統軟件,包括采訪、期刊管理和流通管理等。 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批實用系統開發成功并投入運行,國內50多個圖書館和情報所與國外9個系統進行聯機檢索,100多個圖書館安裝微型計算機用于館內業務管理。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2個聯合目錄系統(北京大學圖書館研制的西文圖書館聯合編目系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完成的中國科學院西文連續出版物聯合目錄系統)、3個集成系統(深圳大學圖書館計算機管理集成系統、東北電力學院圖書館研制的整體化圖書館情報計算機管理系統、空軍政治學院研制的中西文兼容圖書館計算機管理集成系統ALCMS)和5個流通系統(深圳圖書館研制的實時多用戶計算機光筆流通管理系統、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研制的SJTUCS光筆輸入多用戶實用圖書館流通系統,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圖書館也分別對部分流通業務實現計算機管理)。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內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迅速發展。由深圳圖書館在1988—1991年組織研制的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ILAS)極具影響力,用戶曾達到3000家;1999年,南京大學圖書館、東南大學圖書館和江蘇匯文軟件有限公司等聯合開發“匯文文獻信息服務系統”,為國內900多家圖書館選用;2016年,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推出智慧圖書館數據服務平臺DALIB;2019年4月,南京大學圖書館發布新一代智慧圖書管理系統(LSP);2019年10月,江蘇匯文軟件有限公司發布新一代圖書館系統META。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建立和發展提高了文獻加工和檢索速度,實現了資源的共建共享,方便了用戶獲取文獻信息,也使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更加標準化、規范化。 圖書館自助服務系統 圖書館自助服務系統可以分為實體自助服務和網上自助服務。本文主要論述實體自助服務系統,包括自助借還系統和自助文印系統。自助借還系統是指基于計算機網絡、數據和自動識別技術,讓用戶自行完成借閱手續的設備的集成。2005年9月,東莞圖書館在100多平方米的獨立空間里配置了自助借還、檢測設備,實現了24小時借還服務。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購置了1臺基于條碼的自助借還機,2013年又購置了8臺自助借還機和24小時還書機,實現了全館圖書的自助借還服務,使圖書外借量大幅增長,其中80%是通過自助借還系統實現的。自助文印系統是在圖書館內集中或者分布設置由打印、復印、掃描多功能一體機和觸摸屏控制一體機組成的文印設備,設備可以脫機或者聯網使用。自助服務系統的應用使圖書館延長了服務時間,豐富了服務功能,提高了服務效率,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 自助式圖書館及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應用 自助式圖書館不同于自助服務系統,不僅要為用戶提供自助借還、自助文印等服務,還要利用全新的技術開展創新性空間服務模式。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應用使自助式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得以實現。 2004年1月,張厚生與王啟云注意到在圖書館服務的技術應用中RFID較條碼技術有更多的優越性,這標志著國內圖書館開始了對RFID技術應用的探索;2006年,集美大學誠毅學院圖書館率先應用RFID技術;同年10月,深圳圖書館應用RFID標簽開發文獻智能管理系統,在自助借還、文獻定位、館藏清點等環節實現了管理與服務創新;2007年10月,武漢圖書館研發并全線使用RFID智能館藏管理系統;2007年,東莞圖書館引入國內首臺RFID圖書館ATM,實現24小時自助服務;2007年12月,深圳圖書館開發了基于RFID的自助服務設備并于2008年4月正式為市民提供服務。另外,汕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都是早期RFID技術的采用者。 自助圖書館創新了服務理念,實現了“免費、平等、開放”,推動了全民閱讀,實現了服務時間的延伸、地域的延伸、資源的流動,使得圖書館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得以提高。 座位使用管理系統 圖書館閱覽環境好、資源多,備受用戶青睞,但其座位數量卻不能滿足需求。由于座位資源不足問題突顯,有的高校館推出“搖號分配圖書館座位”的方法,有的高校采用了定時收書、付費使用等方法,但這些方法都無法真正阻止占座行為。為了讓用戶公平享受座位資源,座位使用管理系統應運而生。2005年3月,東北農業大學圖書館開發座位管理系統,成為全國首家采用計算機對座位進行管理的圖書館;同年9月,東南大學劉金鵬等設計單片機應用系統以消除亂占座位現象;2008年10月,哈爾濱商業大學圖書館采用計算機管理方式管理座位;2011年起,國內高校圖書館陸續試用或者啟用座位管理系統。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機的座位管理系統應運而生,2013年5月,山東大學(威海)圖書館啟用手機版座位預約系統,對座位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圖書館座位的利用率。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及解決對策和建議 問題和挑戰 1.圖書館難以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讀者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讀者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他們不僅需要獲取知識,還需要交流思想;不僅需要閱讀資源,還需要學習空間;不僅需要標準服務,還需要定制服務。設備、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的需求,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比如,用戶仍然會認為文獻資源、空間功能、服務方式不能滿足其需求,這說明圖書館對用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響應還不夠及時,而且這一現狀影響了圖書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2.科學技術更新速度快,圖書館跟不上其步伐 當前,科技快速發展、信息海量增長、設備技術不斷更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新技術不斷涌現。國內圖書館設備、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科技創新的步伐,但囿于人力不足、經費欠缺、觀念落后等原因,設備、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存在滯后情況,這影響了圖書館的發展。 解決對策和建議 1.加強對用戶需求的調研分析,明確改造目標和方向 國內圖書館應該加強對用戶需求的調研分析,基于調研分析結果明確設備、技術應用的改造目標和方向;在制定改造目標和方向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讀者的參與和反饋,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機制,形成共識和合力,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2.拓展可供用戶協作學習的智慧化共享空間,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和吸引力 為了更好地跟上科技創新的步伐,國內圖書館應該預留和拓展可供用戶協作學習的智慧化共享空間,利用新技術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和服務;創新空間服務,建立有效的服務評價和反饋機制,不斷改進和優化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提高空間的利用率和吸引力。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設備、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圖書館的發展,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和社會價值,展現了圖書館的創新精神和發展潛力。當下,伴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發展,信息爆炸性增長,圖書館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需要緊跟科技發展步伐,重視和加強對新設備和新技術的應用,通過體制、機制和業務創新,推動資源與服務從智能到智慧的轉變,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數字孿生的高校智慧圖書館數據治理模式及機理研究”(編號:22BTQ023);2022年煤炭行業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立項項目“基于移動平臺的高校教學空間共享系統功能設計研究”(編號:2021MXJG254)。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 |